中醫把脈與西醫診斷的異同
第一妙 手指把脈比冰冷的聽診器更溫暖
西醫用聽診器,中醫用三根手指,聽診器可以聽聲音,但是人體生病不一定會有聲音的改變,西醫以急診科、內科、胸腔內科、心臟內科跟小兒科最喜戴聽診器。因為它是個可以立即去執行的儀器,在某個程度上是在做與病人之間的連結。「聽一下」這個動作會讓病人覺得溫馨,但這樣的溫馨是透過一個機器。
中醫把脈可以學習西醫聽診器的功能,做為醫者跟病人的連結。西醫訓練裡要求先用手搓溫聽診器,才可以放在病人身上,因為放下去是一個冰冷的東西,尤其是小孩子會怕,所以小兒科醫師的聽診器上都掛一個玩偶,就是因為聽診器太冰冷。在醫療時,建立連結(link)會讓人感覺很是不一樣。
但聽診器有其侷限,比如傷口,你不能去聽這個傷口血流多少。但有些醫生,就算病人是傷口感染引起的發燒,他也還會去聽診,因為他在做與病人間的連結。我們以手指頭的肉身做把脈這個動作是超越聽診器的,只是很多現代的中醫師沒有在把脈的時候讓人感到那是一個連結。這是一個可直接接觸病人的連結,也能超越聽診器能夠看到的。很多人沒有體會這點,以至於把脈反而變成一種技術。融入新精神,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融入西醫的儀器。如果你會用聽診器,又會把脈,無形中提高病人對你的取信空間,診療效果會更好,路也會變得更寬廣。
第二妙 把脈是媲美高科技儀器的低成本檢查
常見的核磁共振(MRI)很吵、昂貴,限制多又讓病人不舒服。首先它需要有個獨立空間才能做,檢查前病人先換衣服,獨自被隔離在冷冽的空間裡,醫師用麥克風跟病人說話,過程中嗡嗡作響,感覺不太舒服。它或許是精密的影像學儀器,但醫療費用卻遠高於無需額外使用儀器的中醫把脈。在醫療費用日漸高漲的時代,把脈是醫療體系中難得的低成本診斷項目。具備現代內涵的把脈可以很仔細,辨識出一些臟相的變化,同樣能達到目的,不但使病人免於忍受檢查過程中的噪音、不適或畏懼感,也能節省荷包與醫療體系的支出。
第三妙把脈當下立判,零時間落差
檢驗資料是需要花時間等待的。以抽血為例,少則數分鐘,多則數周。抽血檢查大家都有經驗,也是比較冰冷的過程。其實這個冰冷感不只是聽診器跟核磁共振。有的醫生都只看抽血報告,卻鮮少看病人,病人回診時,都會看到醫生一直盯著上次抽血的報告,鮮少有眼神互動,這已經抽離病人的感受了。抽血當下跟醫生看報告之間會有一個時間差,等於是用有時間差的資料來判別身體的好壞,這是實際狀況,不表示它不好,只是在說明把脈在時效上零落差的優點。我在教學與臨床上,經常強調把脈不能像在看數據、讀資料,必須看著病人,更不能抽離最重要的,「人」的因素。
第四妙 把脈與體檢異曲同工
許多人做過金額高昂的體檢,在經歷超音波、抽血跟大腸鏡等檢查與在許多次專科檢查後,需要過一些日子才能看到報告,有時也要等醫師匯集了報告後才能知道結果,同樣前後時點以及各科分科的時間差。接著,醫師還是在看數據不看人。
把脈可以聽到身體細微的變化又能做到跟病人身體互相的連結。如果能做到像體檢一樣,並且達到時間的同步性,這便是融入新的精神。不用花大錢,醫生也不只緊盯檢驗報告,還看到比抽血報告更多的資訊,不抽離關照病人的概念。我們談脈學新解,不是要否定或取代新儀器,而是要更豐富儀器的精神。因為儀器與把脈在某個程度是一樣的。我們不會去否定近代才有的這些工具。這些工具出來以後,因為具有一些不圓滿,所以我們需要把脈。把脈可以做到類似儀器一般的功能,這就是我們將把脈融入新精神的一個概念。
第五妙 把脈能綜觀五臟六腑
現代診脈以獨取寸口為主流,從寸口便能瞭解人體五臟六腑、氣血生理的變化。當病人求醫的主訴雖然只是咳嗽,醫者把脈可能同時發現病人的腎虛證,找出更深層的病根再加以治本。寸口是相當容易觸診的部位,除了其易於接近,還有部位一致性,鮮少有特異性、病氣可循等諸多優點(獨取寸口之理將陸續在本書各章節闡述)。把脈具有見微知著,觀察全身變化的特性。
第六妙 把脈照顧病人的身心靈
我講的把脈比較宏觀,它是指把脈這個單一動作,就是一套望、聞、問、切對照主訴的體系。在這裡,醫師不只注意病人身體上的問題,還要觀照他身、心、靈的狀況。一個人的身心靈同時治療,就是我們現在講的「全人治療」。現在西醫的分科過細,例如病人去看腸胃科,醫生如果覺得病人心靈上有問題、睡不著、有恐懼症,便轉診給精神科;如果精神科覺得可能月經有問題,也許就幫忙掛婦產科去做超音波,結果病人就在各科轉來轉去。
其實科別是人類在區分,如果你把脈精準,知道問題的根本,對病人是很大的幫忙。這就是把脈的精神,但它並非瞬間能成就的功夫。如果沒有這個精神,把脈當成技藝,比如只會看肝病的脈,路可能不會走得寬廣。前面提到的聽診器、核磁共振、抽血檢驗等是融入新精神,而把脈朝向身、心、靈全人治療,是再進一步對自我的期許。
第七妙 把脈減少病人的折磨
當西醫說:「下禮拜來看報告」,中醫可以做得更好。如果把脈精準,立即知道病因、病機,時間的因素便能克服,病人便能免受一周的折磨。西醫有許多檢查從約時間開始,還需要數道準備程序才能執行,最後才是等待下次看報告,可能要另外約時間,這對病人來說早已是超過一周的身心折磨。把脈功力好的中醫當下綜觀五臟六腑,對生理病理心中了然,即時判斷並診治,不必像西醫一樣請病人等待,又能兼顧病人的身心靈狀況,時間上無縫接軌,相當友善病人。
第八妙 把脈不是算命
社會對中醫師把脈的看法是什麼?門診經常會有許多病人二話不說,坐下來就手伸出來,要醫師把脈,也不說他哪裡不適。我不會配合這種期待,因為這脫離了四診合參的辨證論治。醫師還是要先跟病人問診,否則就不是在做辨證論治,而是在算命。
中醫開宗明義講辨證,是從主訴慢慢來,望、聞、問、切循序漸進,把脈放在最後面,目的在確認。但社會對把脈醫師的期待不一定正確,這些期待可能是來自錯覺,也可能是錯誤。有時候醫師看到有這個脈,進而問他有沒有這個證。本來可能只是在試探病人,但是病人卻錯覺醫師很厲害,社會上有這種風氣。
身為醫生,自己不能有錯覺,或陶醉在自己很厲害,不然學習就會打折。醫師要學習自我反省,不去否定或批判現有的東西,但是也不能太自滿或自傲,這樣會阻礙進步。在社會風氣的引導下,把脈很可能被神格化,很多人也會把自己的把脈神格化,那麼進步就會停頓,甚至會退步,而且常常會做出過於自信的判斷,最後吃到苦頭。
台灣中醫界就有大師級人物犯這個錯。如果真的猜對或講對也不要自滿,要謙卑地把功勞歸給別人或別的因素。如果功勞全歸給自己,那很容易被這樣的社會風氣牽著走。我認為把脈有很多神奇之處,但這樣的神奇容易造成誤解。誤解一方面可能來自病人的錯誤認知,一方面也可能是醫者的自我陶醉。自我陶醉心一起,就會有偏差(bias)出來,用偏差值來解釋它的療效、解釋看到的結果,心就沒有澄清,診斷出現偏誤的機率很大。
第九妙 每一次把脈都是交流互動
把脈在初期是確認與診斷,這是我們的基本功,所以在初期有點像抽血檢驗跟核磁共振。但是把脈精進的時候,就是醫者跟病人的交流跟互動,某個程度就像磁場中引導醫者跟宇宙氣場的電流,也像針灸針下去穴道的感覺一般。這個階段有一些想像的空間,實際上是層次上的差別。簡言之,每一次的把脈都是一種交流,它可以是很淺層的交流,也可以是醫師跟病人之間的互動,我們在「第八章:脈的呼吸感傳」會繼續深談。不管怎麼說,這種互動絕對超越冷冰冰的數據跟昂貴的儀器。
第十妙 把脈的玄妙想像空間
把脈通常是一個互動、互信的交流,醫者在詮釋上可以有玄妙的想像空間。當病人焦慮地來找醫師看病,醫者可以講出有彈性,不必完全精確的答案,例如中醫師可以說,「把脈看一下,關脈滿有力,正氣還夠,暫時不會有事。」西醫則是硬梆梆的,同樣的情況也許就會說「依據統計,五年存活率是百分之一。」病人信任醫師,他認為醫師是根據把脈下的判斷。即使病人進步只有一分,但經醫師權宜後可以講到讓病人感覺有十分。西醫沒有把脈的彈性空間,但中醫師為了一個更大的目標,也讓病人安心,這個想像空間是被允許的。它超越技藝,甚至是為了追求更高的真實,必須站在更高的位置來看現實。
當然,想像空間也可能被濫用。如果醫師想推銷一瓶三萬塊的補腎丸,那麼把脈的想像空間就會被引導至腎虛。雖謂「玄妙想像空間」,但起作用的是醫者的心。把脈的結果立刻呈現出來,醫者如何解讀隨著心念而定。所以把脈者心裡要有一把尺,看是希望鼓勵病人或是挫挫他的銳氣。透過把脈,根據脈象適當的提供一些矯正訊息,用語不同會讓病人產生不一樣的變化,這就叫做玄妙。
小結 心是脈證的核心
醫者的解讀,中間的決定都在「心」,以心存在正中,脈再含括心於中心,再者範圍最大的是症,如下圖所示,可見「心」的重要性。
心不單指病人的心,也包括醫者的心。用心的醫者看病時才不會淪為記憶式的、技術式的機械行為。醫者秉持專業訓練,以謙卑的態度和不偏倚的心念,解讀脈象便不會輕易被社會風俗或病人期待而影響,再者是不容易被外在或其他干擾的證所困。唯有澄澈的心念,再加上不斷反思臨證的恭敬心,才能明白病人的證,獲取正確的脈動訊息。心對於醫者與病人都扮演了關鍵角色,進一步說明請見「第六章:如何學習中華脈法」。
留言列表